当前位置:中国文明网土右旗站首页>文明乡风> 详细内容
流传130多年的绝技“阴把缠枪”申报非遗项目
发表时间:
2015-12-11
来源:
包头文明网

  

  “游四喇嘛的杆子(阴把枪)、霍茂的刀,海禅和尚会起高”,在土右旗,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由于习武之人众多,土右旗素来被称为武术之乡,在这里根植并流传的阴把缠枪技法,至今已传承了六代,并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武术艺术中的奇葩。

  然而,由于失去使用价值,加上器长耗力、枪法习练也有一定难度,现在仅有少数中老年人在练习,“阴把缠枪”可谓后继乏人,正濒临失传的危险。

               

                                    张志让和王治农演练枪法

     流传130多年的绝技

  在土右旗张志让门诊,74岁的王治农和57岁的张志让向记者介绍了“阴把缠枪”的历史。阴把缠枪又称八卦缠枪,是中华武术绝技枪法流派中的一种,该枪法在土右旗地区的流传渊源可追溯至清咸丰年间。据说,当年黑旗军领袖宋景诗起义失败后,只身逃往塞外,来到萨拉齐地界(今水涧沟门村)隐姓埋名,化名“赵老同”,收徒游四喇嘛、关兴保、霍茂密传八卦缠枪武术。从此,八卦缠枪这门武术绝技根植于土右大地,至今已传承六代,王治农、张志让等都是同门师兄弟,同属第六代,几十年来坚持习练此枪法。

  张志让说:“土右旗的阴把缠枪传到现在应该有130多年历史了,它结合了行易、八卦、太极、长拳、刀枪剑棍等很多内容,原名叫‘八卦缠枪’,特点是反手握枪,其实应该是‘阳把’,人们叫得习惯了,就叫成‘阴把缠枪’了,这种叫法实际是错误的,但由于流传至今,所以就这样叫了下去。”

  据介绍,因为古时“阴把缠枪”主要在马上用,所以枪通常较长,过去说的“丈八长矛”指的就这个。现在他们师兄弟几个练习的枪,大的有一丈零八寸长、重约七八斤,小的练习杆也有三四米长,重约三四斤。“七尺的花枪,五尺的棍,大杆子一丈零八寸”正是对此的形象形容。

               

                                        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博大精深的缠枪技法

  “两膝合步随身量,斜视三尖在何方……”说话间,王治农和张志让便练起缠枪来,边练边念着口诀。王治农说:“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千万别小看了这两杆枪,这可不是一般人能使得了的。”他接着说:“古人说阴把缠枪有108枪的变化,但实际上达不到那个程度。所谓缠枪就是‘缠绕’,手法变化很多,还得懂穴位。缠枪并不是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它要两个人来完成,而且枪枪扎得都是穴道,像我们师兄弟,都练了好几十年,也做不到那么多的变化。”

  “我们用的这一对枪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我们师爷爷那会儿就用上了。”张志让介绍起他们手中的家伙什来,并告诉记者:“这对枪都有枪头,但平时不往上安。因为两个人对练,安上枪头不安全。”

  通过两人的介绍,记者了解到,本来土右旗关于“阴把缠枪”的资料特别多。抗战期间日本人毁了一部分,后来文革期间又毁了一部分。如今流传下来的就很少了,但学习此枪法仍有枪谱可依。

  土右旗申报非遗项目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阴把缠枪”的形成历史可上溯至汉代,即古代丈八长矛之说、九枪之法,唐以后绝世不传,清中期以后,鲁冀地区的六家拳师合演传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张志让说:“现在人们不练这个了,这也是时代的选择,我们可以理解。‘阴把缠枪’毕竟是个古文化,它在冷兵器时代有需求,现在人们都提倡体育运动,也就没有人练它了。且不说如今年轻人都忙着学文化和赚钱,光从枪的长度和重量来说,学习起来也确实不方便。”话虽如此,但练了多年枪法的王治农和张志让总觉得有些遗憾,一直想把它传下去。张志让说:“这个东西既然流传在土右旗,我们就不能让它失传,目前全国范围内也没查出几个会这个的,国外之前倒是报道过有会练‘阴把缠枪’的,但都是从咱们这儿传出去的。所以,土右旗给‘阴把缠枪’申报了非遗项目,希望由此受到保护,得到传承。”(记者 吴艾霞 摄影 祝家乐)

编辑:李 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