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文明网土右旗站首页>文明乡风> 详细内容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
发表时间:
2015-12-17
来源:
光明日报

  

   ——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座谈会发言摘要

    12月14日,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座谈会在京举办。受表彰集体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做法,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为基层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今日,本报特刊登部分受表彰集体代表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我们的艺术生命力在基层

  陕西省富平县阿宫剧团团长杨建州

  阿宫腔由秦代宫廷音乐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名,是我国戏曲大观园中唯一的宫廷音乐剧,也是陕西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06年,阿宫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平阿宫剧团成立于1951年,在剧团发展过程中,我们主要有四点体会。

  一、深化改革,走创新发展之路。针对地方戏曲市场萎缩状况,我们提出阿宫剧团改制“五不原则”,即“导向不变、阵地不丢、队伍不散、人心不乱、演出不断”。一是将阿宫剧团和影剧院整合为新的富平阿宫剧团,成立富平县阿宫腔传承保护中心,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二是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用人体制,大胆放开入口和出口,使人才合理流动成为常态化机制;积极锻炼培养新人,公开招录青年演职人员。三是加大文化交流,积极组织年轻演职人员参与各类展演比赛,拓宽视野、交流互进。去年以来先后赴渭南、西安、北京等地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演出10多场。

  二、情系百姓,走繁荣发展之路。为满足群众尤其是偏远山区百姓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精心策划组织了“阿宫大戏进山区”活动,为山区百姓演出20场次。一次,我团赴白庙乡山区演出,因下雨路滑,车大路窄,十几户群众自发抬出自家建房用的楼板、木板抢修道路;流动舞台车坏了,群众自觉提来机油和维修工具帮助修理,确保演出的正常进行。百姓对剧团工作的支持,不仅体现了艺术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同时也使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三、精益求精,走产品兴团之路。我们紧扣农村改革给农民思想上和感情上带来的巨大变化,连续创作了阿宫腔现代戏《三姑娘》和《四季歌》,先后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西北荟萃”和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分别荣获金奖和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近几年,我们先后创作了反映陕甘边区革命斗争题材的阿宫剧本《云嫂》《照金青山》两部;创作排演了《圆梦》《村官》阿宫小戏9部;创作编排阿宫腔音乐快板《平安富平》《党风廉政要自律》等3部;创排小品《鸳鸯树》等4部,同时录制发行《阿宫腔音乐集成》光碟等各类艺术作品40余部。

  四、弘扬正气,走引领时代之路。2014年,我们围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创排了以“人民公仆”为主题的专题晚会;围绕财政惠民工程,排演了以“财政惠民”为主题的专题晚会;围绕平安创建工作,创排了以“构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专题晚会;围绕农民致富,创排了以“欢欢喜喜奔小康”为主题的专题晚会;围绕招商引资和县域经济发展,创排了以“富平颂”为主题的专题晚会等在农村巡演50余场次。这些作品使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和精神洗礼,同时体现了文艺的号召、教化、引领作用和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根本宗旨,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人民朝气蓬勃奔小康有积极作用。

  大山深处的光影服务

  天津市蓟县马伸桥镇电影放映队队长赵海坡

  蓟县是天津唯一的山区县,全年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马伸桥镇设有42个放映点,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和库区,许多村既偏远又分散。我是马伸桥镇大街村人,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负责全镇各行政村的电影放映工作。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以来,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已成为家常便饭,忙起来天天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怀着对这份工作的高度责任和无限热爱,我们年年都保质保量地完成放映任务。

  一、放好电影,要把满足农民需求放在第一位。过去,在山区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是一件既兴奋又奢望的事。作为一个农民,我深切了解农民兄弟对看电影的那种期盼和渴望。2010年5月,我加入农村电影放映员队伍,倍感光荣和自豪,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电影放好,让父老乡亲们满意!为兑现这份承诺,我们走访了一大批农民兄弟,深入了解大家对电影的具体需求,归纳出电影下乡的“三结合”工作方法:一是与科技致富相结合,满足农民对致富信息、致富技术的需要。根据不同时节、不同村情,我们合理安排农民需要的各类影片,如春季,加放种植、养殖等科技类影片。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宣传普及有关政策措施。针对农民对有关土地流转、劳动用工等方面法律知识的需求,农闲时,我们特别加放法制类短片,广大农民朋友从中受益匪浅。三是与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倡导文明新风。

  二、放好电影,要信守承诺,不怕困难。马伸桥镇北部属边远山区,不仅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非常复杂。当地人都说:“山区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样的条件,对电影放映是极大的挑战。为此,我们每天都要查询天气预报,科学安排放映计划,定期向村民公布。放映信息发布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想方设法克服,坚决做到不轻易改变放映时间,决不让村民多等一分钟。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山区点放映,半路上,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河水突涨。为了抢护设备,我的手被划伤了,放映车也险些被冲进河里,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一想到自己的承诺,一想到有那么多农民兄弟在等着、盼着,我立刻打起精神,忍着剧痛,继续前行,准时赶到了放映点。

  三、放好电影,要甘于奉献,用心服务。农村电影放映员确实很辛苦。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每一场电影,都要提前几个小时到场准备。有时碰上恶劣天气,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只要观众需要,我们也要打着雨伞,护着机器,坚持把电影放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从没有对农民失约,从没有让村民失望。10月,既是电影放映的黄金季节,也是秋收的农忙时候。我自己家里也有四亩半地,为了不耽误电影放映,只能白天忙着秋收,晚上坚持放映。2012年,由于劳累过度,在一次放映过程中,我突发支气管扩张破裂,并引发大量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脱离危险后,医生建议住院观察7天。但我只在医院待了1天。第二天傍晚,我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带上大夫开的药,坚持下村,如期完成了放映任务。

  让文化乐园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党总支书记汪小神

  黄梅村距离安庆市区25公里,是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家乡,全村有1018户,总人口4200人。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首批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机遇,打造更接地气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建成一个乐园、传承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

  整合资源,坚持标准,把农民文化乐园“建起来”。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我们一方面整合了省、市、区、镇各级关于美好乡村、文化、体育、旅游等各类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另一方面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及留守儿童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进行整合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村部、闲置校舍等场地进行改扩建,建成农民文化乐园,并于2014年7月投入使用。文化乐园突出“为民、利民、便民”的理念,其中,包括一个25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礼堂、道德讲堂等“两堂”,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三室”,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四个展示墙”。同时,还配套建设了音乐房、健身房、老年活动室、家庭生活指导室等场所,埋设了环村地下音响。

  协调联动,建章立制,把农民文化乐园“管理好”。农民文化乐园不仅要建得好,还要有实效,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确保“有制度管事”。建立健全了运行管理、免费开放、图书阅览等管理制度并上墙公开。二是确保“有钱办事”。区、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保障农民文化乐园正常运行。同时,鼓励在外地发展的老乡开展捐赠,支持文化乐园建设。三是确保“有人员干事”。建立由村民代表和老干部、老教师、乡土文化能人组成的理事会,全程参与文化乐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一名村小学退休教师和一名村里文化能人负责文化乐园日常管理工作。

  突出惠民,服务群众,让农民文化乐园“用得上”。自建成开园以来,每到傍晚,村民就会聚集到农民文化乐园,参加跳广场舞、唱黄梅戏、娱乐健身等活动,载歌载舞、有说有笑,场景十分热闹。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篮球比赛、广场舞比赛等文体活动。省里组织的“送戏进万村”活动也走进了文化乐园,村民们在家门口欣赏到了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带来的精品大戏。村里80多岁的王奶奶看了省市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后高兴地说:“农民文化乐园真好,我好像看到当年的严凤英又回来了。”现在,文化乐园每天都免费对村民开放,方便大家读书看报、上网冲浪、学习培训,已成为村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加油站”。

  优化服务,拓展延伸,让农民文化乐园“转长久”。在建设文化乐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擦亮“严凤英家乡”这块金字招牌,让黄梅戏艺术更好地走进基层、走进生活、惠及百姓。一是推动黄梅戏艺术“唱起来”。村民们自发成立的“凤英剧社”,把排练场地搬进文化乐园,演老戏、创新剧,义务为大家提供各种艺术辅导,传承发展黄梅戏艺术。二是推动黄梅戏艺术“沉下去”。以文化乐园为基地,创办“严凤英故里黄梅戏艺术辅导站”,为村小学黄梅戏表演兴趣班进行义务辅导,推动黄梅戏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实现了黄梅戏艺术的薪火相传。三是推动黄梅戏艺术“走天下”。近年来,“凤英剧社”不断收到各地邀请,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份,每年演出300多场,观众多达14万人次。

  创新服务管理“三字诀”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李海达

  北仑区户籍人口38万,流动人口超过60万,是浙江省第一个“人口倒挂”的县市区。全区830余家文化经营场所,近两年增长了22%,并且60%以上分布在城乡接合部。经济发展快、流动人口多、文化需求旺,给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创新“三管齐下”“三化并进”“三个提前”的服务管理“三字诀”,有效实现了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一、坚持“三管齐下”,唱响“管理为民曲”。一是齐抓共管。早在2005年,我们就成立了由宣传文化、公安、工商等15家单位组成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和重大行动指挥督促。通过建立完善联席会议、信息通报、联合执法等制度,形成情况通报、动态分析、问题排摸、困难解决等机制。二是执法监管。2013年至2014年,我们共计吊销4家游艺场所的经营许可证,追究刑事责任涉案人3名,并对全区游艺场所机型机种进行了重新核验备案。三是属地协管。2008年,我们成立了乡镇街道文化市场管理组织。2010年,建立了由派出所协警、综治队员、大学生村官、村(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共135人的农村文化市场协管员队伍。

  二、坚持“三化并进”,唱响“服务为民曲”。一是精准化。为及时准确掌握服务需求,我们坚持每年面向全体文化经营单位开展核验登记、行业普查和等级评定,主动探索审批科室、执法大队、行业协会“三位一体”服务机制。二是精细化。我们主动将岗位培训和法制宣传等10项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有效实现服务统筹。如针对网吧审批放开后增量翻倍的实际,我们及时展开三个层面的分类培训:面向经营业主开展政策法规、转型升级理念培训;邀请国内知名品牌网吧职业经理人开展管理人员转型升级实务讲座,并分享成功经验;对服务人员开展主机安装等专业技能竞赛。全区约有75%的网吧顺利实现了转型升级,行业形象焕然一新。三是精致化。针对日趋多元的市场态势,我们采取建立企业数据库、邀请专家组、开展行业调研等个性化方式,对区域标杆型高端文化企业提供定制式服务。

  三、坚持“三个提前”,唱响“发展为民曲”。一是前期论证引导提前。2005年,我们就制定实施了《文化经营项目设立前期论证标准》。通过对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投入规模等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形成《前期论证意见书》供投资者参考,有效避免了潜在风险的盲目投资。在我们的引导下,近两年共有6个项目业主主动放弃了非理性投资。二是行政审批辅导提前。市场审批(管理)部门从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耐心提供详尽的咨询服务,以帮助投资者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三是守法经营指导提前。坚持文化市场文明健康发展导向,文化执法大队注重从法律宣教、安全经营、违规后果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在审批通过两周内,网格责任执法队员主动上门开展相关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经营业主更快地熟悉行业法律法规,更好地谋求长期经营和长远发展。

  万家荧屏铺锦绣

  云南省富宁县广播电视“村村通”维修维护中心黄怀敏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边与越南接壤,东边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毗邻,处在两国三省十县市结合的地方,总人口42万人,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2009年开始,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富宁县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及时启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始的时候,许多边远村寨没有公路,我们只能肩挑背扛设备,穿梭忙碌于大山之间,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记得2010年春节临近,归朝镇那毕村许多村民花了一年的积蓄买来了电视机,但看到的只是满屏的“雪花”。为了让这里的群众尽早看上电视节目,我和同事及时赶去安装接收设备。我们天还没亮就从县城出发,驱车6个多小时后来到旧寨村委会,然后扛着设备沿着崎岖山路步行,两个多小时后才到达那毕村。那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当我们汗流浃背走到村口时,山村沸腾了!村民们自发来到村口,从我们肩上接下设备,抬到各家各户。我们顾不上休息,忙了3个小时,才完成37户人家的电视安装、调试。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为确保“村村通”长期通、优质通,维修维护工作又落到我们肩上。我们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维护管理模式。这就是:县级成立中心维护站,负责管理和指导乡、村、组三级维护工作;乡镇成立维修维护站,负责指导村、组的维护工作;村级成立协管站,聘请协管员,负责协调指导村小组联络员工作;村小组任命1名联络员,协助村级管理。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五个统一”标准,建成1个县级中心站、17个乡级维护站、79个协管站、74个联络站,聘请协管员169人,实现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设备齐全、人员落实、经费保障、运行有序”的管理目标。

  “县乡村组齐联动,声频荧屏跃万家。”目前,我们富宁县广播电视维修维护工作运行有序、效果显著。今年以来,乡、村、组三级协管站,为群众提供维修服务信息2500人次,转送维修设备1647台,简单维修设备1205台,为群众安装调试直播卫星、有线广播1980台次。总结我们的做法和经验,就是“六抓、六有、六落实”。一是抓认识,有机构,落实组织领导,确保层层有人负责、村村有人常抓。二是抓规划,有目标,落实建设任务,确保站点建设布局合理、标准规范。三是抓硬件,有设施,落实建设质量,确保站点建设配备完善、功能齐全。四是抓筹措,有渠道,落实专项资金,确保每年维修维护经费充足、专款专用。五是抓软件,有监管,落实管理制度,确保各级站点值班、播出和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安全有序。六是抓素质,有培训,落实维护质量,确保维修维护人员素质较高、技能全面。

  农村的“吉祥三宝”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党委书记兰胜华

  茅坪是全国著名的“八角楼”所在地,是毛泽东同志写就《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地方。近年来,我们兴建了300多平方米的茅坪村农家书屋。我们坚持把农家书屋作为传播好党的声音、培育新型农民、开展传统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农家书屋典型引路,积极引导群众学文化、用文化、“种”文化,致力将农家书屋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吉祥三宝”:农民增收的“致富宝”、大众创业的“充电宝”、传承红色基因的“传家宝”。

  一、学文化: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宝”。我们将乡文化站与茅坪村农家书屋整合在一起,加强农家书屋的“建、管、用”,按照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确定书屋开放时间,在春节前后、寒暑假、双休日,增设开放日,建立健全书屋借阅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并及时补充更新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组织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农民读书节”等系列活动,激发农民通过农家书屋“充电”“加油”的兴趣。全村涌现出不少新时期的知识型农民,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架起了用知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二、用文化:让农家书屋成为大众创业的“充电宝”。“富口袋必先富脑袋”。茅坪村农家书屋刚建成的时候,该村青年陈志刚经常往那里“钻”,“钻”了一段时间后,他利用农家书屋学到的知识和了解到的信息,毅然地创办了茅坪八角楼竹制品厂,专门生产笔筒、快板等竹制品。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厂的年销售额达到150万元左右,还接纳了本村1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月人均工资接近3000元。颇有创新头脑的陈志刚一直有成立网店的想法。为了学习网店技术,他又一头扎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的网络资源,学习网页制作技术和网店销售知识。目前,他已在阿里巴巴注册了一家网店,去年的销售额达50万元。

  三、“种”文化:让农家书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传家宝”。茅坪乡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保存了大量革命旧址旧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明清古建筑23处,发展红色旅游极具优势。我们因势利导,采取措施拓展农家书屋功能,使其不仅为当地村民服务,也为外来游客服务,让农家书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传家宝”。一方面,聘请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牺牲的谢甲开烈士的后代谢福棉担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通过他讲解革命故事,重温烽火岁月。另一方面,充实红色旅游内容,把革命遗迹与农家书屋串成一体,增添传承红色基因、种植红色文化的功能,不仅“送文化”而且“种文化”。此外,完善配套设施,村里组织25户村民在八角楼景区旁,统一规划建设集精准扶贫、红色培训、美丽乡村建设、镇村联动于一体的“山地人家”,发展生态住宿餐饮农家乐项目,目前已有床位200张,可同时接待600人就餐。

编辑:李 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