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文明网土右旗站首页>文明观察> 详细内容
文化惠民要“慷慨送”更要“深滋养”
发表时间:
2015-12-11
来源:
张家港文明网

  

  11月3日,中央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三五”期间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显著提高,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近年来,各地着力做实文化惠民,坚持在文化为民中见真情、文化惠民中求实效。送戏进万村、农民文化乐园、百姓大舞台等一项项务实惠民之举推动各地文化惠民再升级。(中国文明网)

  我们常说,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需要基层自力更生;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环节:要引得精神的源头活水来!

  “文化惠民”就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水”。“没文化,真可怕”,虽然现在成了一句调侃戏谑的话,但在以往,这句话往往会被形容基层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很多基层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生活迈进,但仍然难以摆脱“没文化”的束缚。基层“没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基层文化的被腐蚀程度比较大,如果单纯的靠其自救自醒,势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等待。因此,基层文化的兴起,需要一汪“源头水”来激活,而这汪水就要被自上而下的“送”来。

  基层最缺文化,各地惠民举措中,文化资源要大力倾斜,慷慨大方一些才好。在很多基层地区,人们热衷于打牌、打麻将,热衷于吃吃喝喝,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们别无选择!如果有电影看,有戏看,或者有看书的去处,有了多种选择,他们自然会减少我们眼中所谓的“陋习”。没有替代品,没有选择项,只能在贫瘠的土壤上自娱自乐了。而与此相对,在城市里很多地方,人们更倾向于电子阅读,网络普及让很多文化产品的投放成了一种“闲置”的资源。因此,文化资源应该慷慨大方地被送往基层,让它去寻找最需要它的土壤才好。

  当然,文化“下”基层,不能只浮在表面,它要真正起到滋养和丰富基层精神生活的作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文化资源被送下来,也不能成为摆设,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把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种”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文化惠民”如种果树,要枝繁叶茂,要花团锦簇,更要硕果累累。如果种也种子,草也锄了,药也洒了,但就是没有见到一粒果子,人们尝不到甜头,谁还会继续把这颗树种下去呢?

  文化惠民要实现升级,“慷慨送”是前提,“深滋养”便是关键。相对来说,基层老百姓的生存压力不大,特别是农民,只要肯种地,就会有收成。正是这个原因,他们对于文化需求的迫切程度并不高。因此,如果文化惠民仅限于送的层次,势必如蜻蜓点水,难有实效。让基层群众养成对文化的依赖,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好“深滋养”的文章,方得惠民的实效。(杨文鸣)

编辑:李 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