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文明网土右旗站首页>文明观察> 详细内容
包头与走西口
发表时间:
2015-12-23
来源:
《包头日报》

  

  “远离家乡忻代州,学会蒙话草地走。换回皮毛赚大钱,千里迢迢奔包头。”一曲《走西口》唱出了基带走西口人的悲壮情怀。走进东河这片包头的老城区,也会时不时听到人们说,“我们祖辈就是走西口过来的。”这里所说的走西口的“口”是位于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杀虎口是明清时期中原和漠北的要冲,商旅往来不绝。东河区的南海子,如今是波光潋滟、水草丰美的湿地公园。在历史上,它曾是远近闻名的黄河码头,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走西口到包头的落脚地。

  坊间流传,几百年前,包头还只是巴氏家族的一个牧村,叫作包头村。走西口的人们相互传告:包头有个巴氏大家族,土地多得望不到头,土地肥得直冒油,蒙古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把大把花银子,真是牛!憨厚的蒙古巴氏家族把土地以最低廉的价格租给走西口的人们。包头十大晋商乔贵发租了巴氏西脑包的一块地皮挖了第一桶金。杨有能租下厂汉敖包一块地,也发了家。广大西口流民也因租了巴氏家族的土地才能在包头落脚。

  有专家分析,人们之所以走西口一方面是因为康熙36年(公元1697年)清王朝取消“禁留令”,允许荒地边民通货贸易,准予晋陕农民口外种地,另一方面是由于西口外土地辽阔,沃野良田一望无际,人口稀少,生活富裕,是养穷人的理想之地。再有,蒙古民族的宽厚豁达也是主要的原因。草原人民敞开怀抱,接纳、护卫和包容这些汉族同胞。

  如今,走西口的悲凉和无奈早已成为历史,而走西口的坚韧不拔与蒙古民族的宽大包容已经融入包头这座城市的血脉,留下不朽的传奇。(记者:余健)

  

编辑:李 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