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文明网土右旗站首页>聚焦文明> 详细内容
“忠孝和勤俭信”板申气的六字道德遵循
发表时间:
2015-12-02
来源:
敕勒川新闻网

  

  从包头市沿110国道往东,进入土默特右旗境内,第一个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板申气村。“板申气”蒙语意为“房子”,始建于明末清初,约370年的历史。今年2月28日,板申气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它是土右旗为数不多的历史道德传承和现代文明新风水乳交融的村落。

  来到板申气,不能不看它的乡贤文化馆,不能不说它的六字道德遵循。厚重的历史传承和现代文明新风相融合,凝练为板申气的“道德遵循”。板申气村人用“忠、孝、和、勤、俭、信”六个做了概括。“忠”、“孝”为大义;“和”、“信”为骨气;“勤”、“俭”为本色,板申气村人把这“六字道德遵循”撷刻在村里的乡贤文化馆,用以缅怀先烈、启迪后人,作为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一、忠乃板申气之魂

  “忠乃板申气之魂。从清代早期汉族入村起,先人就把宋代杨家忠烈的移风带到了村内,从而奠定了板申气人爱国爱乡的村魂。”

  “民国年间,村人岳满九嫉恶如仇,除暴安良。在地下党的引导下成长为反霸义士。”

  “抗战年间,村人付明亮参加大青山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勇敢作战,成长为一名八路军营级干部。”

  “抗美援朝时,村人近30名青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张斌,师二秃,付存才献出了宝贵生命。”

  “解放初年,村人郝绍文、王俊为村内修解放渠多方奔走,调拨白面千袋慰劳民工,使工程顺利完工。”

  “近年来,村人王建国、王志军、张全、范利平、薛向峰等,发家不忘村情,村内每有大凡小事,都慷慨解囊相助。”

  “村人付柱柱,担任村委会计以来,工作不计报酬、不惜时间,是村民公认的为政清廉的好村官。”

  板申气人的“忠魂”代代相传,“爱国爱家”、“先公后私”已经融入骨髓,成为板申气人的精神品质。

  二、板申气人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板申气人对“孝道”有深刻的认识。他们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从立村开始,板申气村先人不惜千里之遥,春种秋回,不仅为的是把一年的收成带回家,更重要的是对家中父母的牵挂。或有家书捎来,就是搁下手头一切事,也要急奔回家,不让父母担心急躁。好的遗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父母尽孝的好儿女、好媳妇层出不穷。

  “王春仙,嫁到杨建华家后,一直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刘金莲7年,不嫌脏,不怕累,婆婆去世后,又伺候患病的公公杨毛气。”

  “杨润全,与王永忠结婚后,一直与公婆吃住在一起,伺候公公王平去世后,又接着伺候患病的婆婆,繁重的家务一人担。”

  “张志有、杨玉林、霍英英、王引娣······”“就是这些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孝道为本,用自己的真心和实际行动谱写着人间的真情,践行着孝的点点滴滴”,板申气村乡贤文化馆用这样一段话评价自己的“孝星”。评选“好儿女、好媳妇”是板申气村“八个好”乡风文明建设品牌,尽孝是板申气村的村风。

  三、以和为贵的板申气人

  板申气人以和为贵。也许是清代以来,村民长期在外做生意形成的精神品质?“和”的核心是谦让和包容。正是由于“谦让”的品格,板申气人修建了2条千米长通顺、整齐的大街,8条百米长的路巷。正是由于“包容”板申气村在短短的300年间聚成一个有70多个姓氏、4000多人的大村。

  一个“和气分家”的故事在板申气口口相传。民国年间,板申气村人合伙做生意,顾用了佣工,主仆相处甚好,待到散伙时,主仆三人平分了房产。

  近年来,以“和”齐家的事更是多得数不来。如郭福海家,杨高荣家等凭着长辈的公道,小辈间的忍让,为村民树立了家和万事兴的榜样。郭福海、杨高荣家的全家福在乡贤文化馆展出,是板申气村“八个好”文明品牌创建的“好家风”典范。此外,“八个好”品牌中的“好邻居”张巧玲、杨利霞,“好妯娌”王美玲、张美兰,“好夫妻”胡海军、师雨梅,“好婆媳”贾淑芬、王小瑞等事迹,处处体现出板申气人对“和”的理解与遵循。

  “做事观前顾后,有事讲究前情后理,无理不闹,有理愿让的村情俗礼,‘和’的美德延传至今。”这是板申气村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四、“勤”是板申气人的本分

  板申气人以“勤”起家。早先村民肩挑箩筐风餐露宿,在大青山下落足。农忙时,起早贪黑,辛勤耕耘自己租种的田,农闲时,不少人又要肩挑货担奔走于后山草地和东南路,来往几百里,做小本生意。为使日子过得宽裕一些,板申气人还有捡大田和筛捡泡泡炭、上山砍柴卖的习惯。

  几百年来,村人一直未丢“勤”的本分。20世纪的60、70年代,凭着“勤”的本事,板申气年分红收入在土右旗首屈一指。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板申气人除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还承包别人的土地,以“勤”发家。村民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在土右旗最早探索集约化经营模式,打开了致富之门。2014年农民人均纯入达到13500元。

  “以勤为本”的板申气人洒下了汗水,不仅收获了物质财富,更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被土右旗人称为“活龙王”的治水能人李偏挠,被华国锋主席接见过的地毯织造艺人郑根兴,具有深厚国学修养的教师焦正光,专治小儿疑难杂症的名医张巧鱼·····他们的事迹被记录在乡贤文化馆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建国以来,板申气事业有成贤达120余名,学业有成的贤达180余名,他们的奋斗史成为板申气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俭”是板申气人的本色

  板申气人多来自晋北和陕北地区。村先民远走他乡,在荒野立足起家披襟斩棘,历尽千辛万苦。长在苗上的穗不想轻易丢在地里,进场的粮食不想随便失去一把,进锅的米面不舍得一粒不进嘴,撒掉的饭粒捡起来再放到嘴里。板申气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处处诠释着“俭”的真谛。

  酒盅量米,山药不去皮,全家一床被、一条褥,有月不上灯,一年不穿袜,农田、场面里干活不穿鞋·····节俭的习惯养成来源于生产、生活。历史上,板申气村人凭着节俭的本色,不仅做到养家糊口,还度过一次次的荒灾,慢慢有了积蓄,买房置地,发展生产,有的人甚至成为村内富庶。

  近年来,村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人丢掉了节俭的本分,上岁数的人痛心不已。“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节俭的本分不该丢!”在板申气乡贤文化馆里,“节俭”成为板申气人向子孙后代的谆谆告诫。

  六、板申气人讲究:万事“信”当先

  板申气人与人相交以诚为本,与人做事以信为首。诚心待人,不设机巧,一言既出,永不反悔。村民常说:人心换人心,大男人说话,碾成钉子便是铁。说话无信用的人,便无人与其做事。家庭中,凡婚嫁、买房、置地的大事,只要答应于人便不反悔;生意上分毫利润的小事,也取自明处,决不巧谋暗算。

  “信”的故事也有流传。民国年间,板申气一村民与外地商人做生意,由于大雪封了路,无法按时回话,就让家犬狂奔三昼夜将信送到,没有失信于人,保住了一单大生意。

  据说,过去村内有十几家作坊和店铺,从加工到销售都能做到货真价实。店铺中偶有算错的账,找错的钱,即使买主不找上门,店伙计也要登门补偿道歉。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没有被金钱冲昏头脑,做事仍能坚守“信”的道义。村民陈八,多年来一直从事播种玉米的生意,宁肯少挣钱,也坚持保证质量,从不失信于人。村民张二老虎向信用社贷款几万元,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省吃俭用按期还利息,年终本利一次还清。陈八、张二老虎成为村民公认的“好心人”,两家也是板申气村的“八个好”示范户。

  “言而有信,方能取信于人。这不仅是做生意的道,也是做人的德”,这是板申气人对信的认识与坚持。

  习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力量。全国文明村板申气的“六字道德遵循”就是他们的信仰。这六个字,既是板申气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板申气人文明新风的承载和写照。

  从乡贤文化馆出来,经过板申气流淌着清泉的山石,抚摸嘉庆十九年板申气村人李春生捐赠的石狮子,走上宽敞的千米长街,仰望始建于乾隆年间龙王庙,一种自豪和思索油然而生。在土默川大地上的乡间里巷,依然默默无言地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文脉,在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今天,同时具有历史魂魄和现代文明气息的乡风文明之花正娇艳地绽放。

编辑:李 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