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召子庙会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18-02-07 来源:土右旗文明网

 

  小召子坐落在萨托公路45公里处一个绿树掩映的村庄,这里有一处规模不算太大的寺院,村子因此取名叫小召子。召庙汉名叫广福寺,藏名“昂得庆斯么”,蒙名叫“伊么庆”,是一处藏传佛教寺庙,俗称“小召”,供奉药师佛。

  

  小召始建于乾隆九年(1749年),嘉庆三年(1789年)毁于天火(雷电),嘉庆十一年(1807年)重建。“文化大革命”遭浩劫仅存残垣断壁。

  

 

  1986年后,逐渐兴建了白塔、藏式庙宇、敖包、蒙古包,成立了庙管会,从青海塔尔寺请回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尊佛像。

  

 

  小召子庙会原来是每年正月和七月举行两次,后改为每年六月十五至八月一日,从七月初七开始,举办五至七天。庙会期间除念经外,还要跳怯木(查玛舞)。

  

 

  每天念的经和跳的舞都变换面具,服装也根据每天念经的内容而变换。面具有牛、马、喜鹊、鹿及骷髅。1940年以前,广福寺只有一个常住聂尔巴(管后勤工作),举行庙会时才从附近的广宁寺、新召等地请喇嘛,最多时达50多人。念经和跳怯木时使用的乐器奇特,布日(大号)达3米多长,上有绞龙箍,号口为银质,吹奏时号尾放在一个小三轮车上,几个号同时吹奏。

  

 

  小召子庙会闻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唱戏、放电影等内容。每年的七月初一、二,各地的摊贩商店、饭馆等就到这儿布点、售货、垒炉灶、搭帐篷。

  

 

  起会那天(初七)人非常多。正会那天(初九)人数最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0年,庙会改为物资交流会、牲畜交易会(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庙会)。

  

 

  

 

  1980~1985年,经部分喇嘛和地方少数民族人士多次向上级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反映和申请,要求给予落实政策和重新兴建庙宇,恢复民族宗教文化和传统庙会活动和祭敖包等活动。2007年,投资13万元兴建文化室,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杨生茂摄影作品)

责任编辑:武建飞
0

相关报道

888.jpg

亦城亦寺,亦是深藏红墙灰瓦的故事

美岱召(蒙古语“美岱”意为弥勒)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是内蒙古地区重要藏传佛教建筑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