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太太:土默川上的革命母亲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18-07-18 来源:土右旗文明网

   

  王老太太(乔培玲)

   土右旗美岱召镇东南部,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村子——河子村,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是这个普通的村子,走出了英雄的母亲王老太太和王经雨等老一辈革命先烈。

  走进王老太太故居,百年前的风风雨雨已经归于平静,院子中高大的海棠树不见踪影,一棵80多年树龄的杏树和60多年树龄的榕树却长得异常茁壮,与王老太太的曾孙王小利一起,守护着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院落。

 

  胸怀大义

 

  在大青山下的河子村,有一户砖房砖院的殷实大户人家,人称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原来的主人叫乔培玲,这位老太太可不同于一般的小脚女人,抗日战争时期,她带领全家上大青山抗日,是名扬解放区的英雄母亲,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王老太太”。

  乔培玲生于1884年,原萨拉齐县陶思浩村人。她没读过书,但从小爱看戏,虽然没文化,但那些优秀的传统戏剧故事,却使乔培玲从小形成了坚贞爱国、勤劳善良的品格。1902年她与河子村的王建业结婚,育有3子1女,长子王培玉,次子王景玉,三子王如玉,女儿王培凤,一家人的生活美美满满。然而在旧社会,哪里会有什么安定的好日子过。1915年,王家突遭横祸,全家被绥远巨匪卢占魁洗劫一空,房屋烧毁,丈夫惨遭杀害。乔培玲带着年近古稀的婆母和4个年幼的子女,躲藏在高粱地里才幸免于难。

  “现在院子里的那个地窖还没有完全填埋,因为前院给了村里另一户人家盖房,地窖的两个出口分别在两个院,我曾祖父王建业就是在前院的那个地窖出口处被杀害,现在那边出口被盖上了,但是依然可以进去。因为担心院子中间出现塌方,所以我家将院子这边的地窖填上了,只留下一部分供人们参观。”王小利说,等到他爷爷王经雨参加革命后,那口地窖就成了地下党的聚会点,在这里组织策划、创建萨县游击队,可以说,这里是大青山抗日游击的策源地之一。

   

  王老太太丈夫王建业牺牲的地窖

  王建业遇难后,年仅31岁的乔培玲含泪操办完丈夫的丧事,挑起了重振家业的重担。她养老抚幼,里外操持,几年工夫,又把王家打理成当地有名的大户。

  旧社会,苛捐杂税繁重,一些人常常依权仗势,庇强凌弱。乔培玲一家因孤儿寡母常被敲诈勒索,多摊捐税。对此,乔培玲挺身而出加以抗争。从1915年到1920年,她雇用私塾教师在自家办了5年学堂,供自家子女和村中一些儿童启蒙,后来又把次子景玉、三子如玉送到包头、归绥上了中学,接受了进步思想。

  乔培玲虽然是个女人,但她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经常周济穷苦人,还帮家乡一些受苦人娶妻成家。由于她刚毅果敢、通达明理,肯为贫苦乡亲出力,主持正义,被乡亲们选为乡长。她当乡长后,经常骑着毛驴,行走四乡,给有权有势的人加重赋税,给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减轻负担,得到广大蒙汉群众的赞扬。

 

  投身革命

 

  王老太太的次子王景玉(又名王经雨)和三子王如玉在学校读书时,接触了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籍,二人的进步同学也常常来家聚会。1934年,中共归绥中心县委被破坏,书记杜如薪及其弟杜琏遭到通缉,他们来到乔培玲家中避难。乔培玲予以热情周到的照顾。

  1937年,日寇侵占了河子村。1938年秋冬,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先后派于源、田恩民、刘启焕、王弼臣、高鸿光等来到美岱召、河子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乔培玲的次子王景玉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救国会和游击队等抗日组织。三儿子王如玉也参加了抗日。乔培玲不仅积极支持儿子们的革命行动,她自己也参与了抗日斗争,与地下党员张二女、孙女王友梅,在河子村成立了妇女救国会。为了表示自己经受风雨,坚定革命意志的决心,王景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经雨。

  王经雨参加革命后,王家成了大青山根据地党政军干部来往隐蔽活动的秘密联络站,为了掩护这些干部,乔培玲把刘启焕认作干儿子,把王弼臣作为自家的雇工,把地窖扩大,作为工作人员开会和工作的秘密场所。当他们开会、工作时,自己主动在门外放哨。这个地窖也是藏匿八路军油印宣传材料和革命刊物的秘密地方,从未被敌人发现。

  

 

  她不仅为游击队捐献了大量物资,还变卖了自家部分家产,资助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以货郎身份为掩护的刘启焕,几次为躲避特务跟梢而扔掉货郎担。乔培玲说:“丢了货担子,干妈给你置。”

  一天夜里,刘启焕、于源等正在乔培玲家开会研究组织青年学生救国会问题,突然,村子里的狗叫起来,接着传来一声声敲门打窗的叫骂声。乔培玲判断是敌人查户口来了,立即把于源、刘启焕他们藏到地窖里让他们继续开会。当她返到前院时,一帮日伪军已闯进院内,她镇定自若地迎上前去,从容大方地应付一番,就把敌人支走了。

 

  历尽艰辛

 

  王经雨担任游击队长,带着部队上了大青山后,王家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乔培玲带着3个孙子东躲西藏。1941年2月,大青山骑兵支队姚喆司令员让萨县游击队指导员杨思华带领3个班的八路军战士,把王老太太及其长子王培玉、二女儿王培凤、孙子王友梅、王友群、王友众接到大青山根据地。至此,乔培玲一家7口人参加了抗日队伍,村里仅留下两个儿媳妇继续为根据地传递信息。

  乔培玲老人上山后,和战士们同生死、共患难,住窑洞,吃野菜,转山头,挨饿受冻,她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员们,大家亲切地称她“王老太太”。

  长子王培玉上山后,先后被安排在萨县、武川县抗日民主政府做后勤供应工作,被人们称为王老大。1941年冬,王培玉下山购买药品时,在武川县毛不浪梁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

  1942年,日军对大青山根据地实行第二次大扫荡和经济大封锁。这年春天,日伪军疯狂进攻根据地,八路军转移到外线,为了不拖累部队,乔培玲坚决要求和两个孙子、几个伤员留下来,隐蔽在深山老林之中。为了节省仅有的粮食给伤病员吃,她和孙儿们常以野菜充饥,坚持了30多天,直到敌人撤退。这年,和她朝夕相处的孙女王友梅和在山西神池县参加抗日工作的女儿王培凤先后病逝,三子王如玉在战争中失踪。 

  从1940年到全国解放,乔培玲随着部队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大青山的山山水水。她的模范行动博得广大干部、战士和群众的崇敬和景仰。1943年,《延安日报》曾以“革命的母亲”为题,报道了这位母亲的英雄事迹。1966年5月,这位可敬的老人因病去世。她带领全家参加抗日斗争的感人事迹,至今还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被人们传颂着。

  今年59岁的王小利2003年下岗后,回到王老太太故居,守护着这个院子。“2007年翻修以故居的形式盖起来,去年开始打造成展馆供人们参观,我下岗了没有事,打理着这个院子。”王小利说,虽然那个特殊的年代过去了,但是那些英雄的事迹应该被人们永远记住。

   

  王老太太故居

责任编辑:刘磊
0

相关报道

10.jpg

敕勒川旅游文化节敕勒川口才专场演出精彩上演啦!你家娃登台了吗?

7月30日晚,土右旗第十一届敕勒川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之敕勒川口才专业培训中心专场演出在萨拉齐生态公园精彩上演,旗政协副主席刘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