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舞台上萌生的“红色嫩芽”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17-12-19 来源:土右旗文明网
  

    “走沙滩,睡戏楼,铺麦花子(麦秸秆),枕石头。”回想起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土右旗乌兰牧骑原队长刘和平说出这句顺口溜——当时苦中作乐的戏谑之语,如今,已足以让他眼眶湿润。

 

  作为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至今保留的农区乌兰牧骑,土右旗乌兰牧骑在47年风风雨雨中,历经数次兴衰仍初心不改。每一代乌兰牧骑队员都踏遍土右旗的山山水水,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作用,及时将党的政策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形式传达到最基层。

  

 

  土右旗乌兰牧骑旧照 

 

  四十七年风雨路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的乌兰牧骑历史展览室里,一幅摄影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一架马车拉着乌兰牧骑队员行进在草原上,乌兰牧骑的队旗在在风中飘扬。

 

  “1977年左右,内蒙古文化厅来了位记者,采访土右旗乌兰牧骑,采访完以后说要拍一张照片,就找附近的村子借了一辆马车,我们穿上演出服,扛上队旗,就像平常演出一样,他给我们拍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刘和平回忆,与现实不符有些出入的是,当时下乡演出,没有这么豪华的四驾马车,一般都是马车、牛车而且载具多用来拉行李和演出道具,队员们步行前往演出的村子,演出开始前,队员们穿的服装也都是军大衣,“虽然是一张摆拍的照片,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当时的工作状态,这张照片至今我们差不多所有的队员几乎都还存着。”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将历史拉回到40多年前。

 

  1970年9月,在土默特旗划分为土默特右旗和土默特左旗的第二年,在土右旗军管会副组长刘志全的倡议和主持下,土右旗白手起家创建了乌兰牧骑。刚建队时,只有10名演职人员,全队共有4000多元资产,靳占增担任第一任队长。1970年底,土右旗乌兰牧骑演职人员发展到23人,队员主要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和土右旗的下乡、返乡知识青年,队员一专多能,节目短小精悍。

 

  “当时,土右旗的二人台院团基本都已经暂停演出,只有乌兰牧骑这一支文艺队伍,老百姓非常欢迎,都盼着我们能去村里演出,除了冬天,其余季节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村里演出,每年都能把土右旗所有的村子都走一遍,有的甚至能走两三遍。”刘和平回忆,土默川平原的每一条土路、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乌兰牧骑的脚印,都洒下了乌兰牧骑队员的汗水,乌兰牧骑的歌声飞遍了黄河沿岸,青山南北。

  

 

  乌兰牧骑下乡演出 

 

  几度春秋心不改 

  1976年秋季,随着大部分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土右旗乌兰牧骑遇到建队以来的最大困难——演职人员短缺,“加上我才11个人,演员一个也没有了。因为指标问题,只能招一批临时工、学员,又从学校调来几个音乐老师,这才可以暂时维持乌兰牧骑运转。”土右旗乌兰牧骑第二任队长,今年77岁高龄的赵德贵回忆。1977年春季,包头乌兰牧骑会演开始,他带着这些年轻队员以忐忑的心情参加会演,没想到一炮打响,后来又在1979年的全市专业文艺团体会演中夺得第一名,并代表包头参加内蒙古专业文艺团体会演,拿下优秀编剧、优秀音乐、优秀舞美、优秀演员、优秀表演、优秀导演的“大满贯”。

 

  走向辉煌的土右旗乌兰牧骑演出不断,除了在土右旗的村子里演出,还到周边旗县区交流演出。表演开始以歌舞为主,后来将二人台融合进来,更加受到百姓欢迎。“那时候我们排练了一部二人台大戏《方四姐》,在土右旗青山剧场演出,连续演了16场,场场爆满,后来因为影响到剧场播放电影,演出才被迫中断。”赵德贵回忆。

 

  1980年以后,因为多种原因,土右旗乌兰牧骑历经多次调整、更名,逐渐走向衰落。1997年,土右旗乌兰牧骑解散。

 

  沉寂八年之后,2005年,刘和平组建了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但经费不足,影响甚微。2009年,土右旗重新组建土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一支有45名演职人员的乌兰牧骑队伍重振旗鼓,同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土右旗乌兰牧骑。

 

  2009年,土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在首届二人台艺术节比赛中一举夺冠,2010年,部分优秀演员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中国新春音乐会”演出,土右旗二人台艺术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1年,土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被中宣部正式确定保留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敕勒情缘》剧照 

  枕着石头睡戏楼 

  1979年夏季的一个晚上,土右旗乌兰牧骑走进将军尧乡温布壕村演出,一面白布、两个碘钨灯搭建的舞台下,方圆几里的村民满眼期待,2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了,台下的掌声持续不断,意犹未尽的村民们将演员们团团围住。“那时候演的都是排好的节目,两个小时已经把所有节目都演完了,但村民们不尽兴,我们又把原来的节目重新演了一遍,我们把这种情况叫‘翻拾地’。”刘和平回忆说,那时候,农村文艺生活非常贫乏,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村民们非常期待乌兰牧骑的演出。

 

  今年60岁的沟门镇后湾村村民王建强至今依然记得走了十多里路去看乌兰牧骑表演的经历。“大概是1973年左右,那时候我十多岁,听说沟门镇来了乌兰牧骑,下午放学后放下书包跑了十多里路去看,因为路上劳累我靠着一截土墙睡着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发现演出早就结束了,我又走了十多里路回家。”王建强说,那时候觉得乌兰牧骑演员们非常厉害,会唱、会跳、会演戏,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乌兰牧骑队员的梦想。

  百姓的期待,化成了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动力,创作更好的文艺作品,将更多的文艺精品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这中间的苦和累,只有这些走村串乡的乌兰牧骑队员们知道。

 

  “我们一般都在村民家里吃饭,吃完饭给他们5毛钱,二两粮票,还帮村民打扫院子、担水,村民们拿出最好吃的东西给我们,晚上就睡在舞台边,睡觉就枕着石头。”赵德贵回忆,条件好一点的村子,派拖拉机来接,条件不好的用马车、牛车甚至驴车,“虽然条件艰苦,但看到老百姓对我们的期待和喜爱,每个人都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演出非常有心劲儿。”

 

  永做文艺轻骑兵 

  12月5日下午,坐在呼和浩特返回土右旗的动车上,窗外景色不断变换,土右旗乌兰牧骑队长王鹍飞的心绪久久难以平复。“昨天,全区乌兰牧骑工作会议暨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表彰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土右旗乌兰牧骑参加此次工作会议,通过这次会议,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为老百姓服务,永做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信念。”王鹍飞说,土右旗乌兰牧骑从建队以来,历经47年的改革变迁,一路走到今天,是老百姓的支持给了这支队伍永葆青春活力。

 

  乌兰牧骑自从成立以来,精心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剧节目,如二人台传统大剧目《方四姐》、传统小剧目《五哥放羊》、新编二人台现代小戏《山村九品官》、二人台串烧《难忘的经典》以及大型二人台歌剧《敕勒歌》、二人台歌舞《打樱桃》等优秀作品分别在国家级、省级会演调演中多次获得金奖,编创的作品曾获得获得省级、市级“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入选奖。

 

  “11月底,我们去呼和浩特参加全区乌兰牧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作为有着47年历史的土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王鹍飞表示,2017年土右旗乌兰牧骑已经为广大老百姓奉献了180余场演出,足迹踏遍农村、社区,下一步我们预计演出200多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永做草原文艺红色轻骑兵。(包头晚报)

责任编辑:武建飞
0

相关报道

深情向往.jpg

土右旗第十届敕勒川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绚丽多彩

第十届敕勒川旅游文化节采取大型文艺表演和小型专场演出相结合、主会场与分会场相联动、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融合、城市旅游和乡村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