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文苑 | 我的教师情结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2-05-12 来源:
 
我的教师情结

文/高利刚

 

五一假期,陪妻子回乡省亲,脑海中突然回想起我毕业后第一个工作的地方,就在离此处不足10公里的地方,于是带了两个孩子迫不急待的驱车前往。

 

那是土默川平原上的一所乡村中学,离四面的村子都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虽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我们觉得学校就应该是不受周边环境影响的一片净土,当时也有老师称这里是孤魂野滩中的一个师生乐园。

   那年我19岁,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这所中学从教,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

 

不到10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校门前,只见校门铁链加锁,铁艺大门已锈迹斑斑,看来很长时间已没有了人烟。大门上面曾经用油漆写的校名字迹隐约可见,一看就知是多年被风吹日晒的结果。校门两边白灰墙上我曾经用老宋体书写的“敦品励学、教书育人”八个大字还依晰可见,这是当时学校的校训。记得每年开学学校总会安排我再用红油漆描写一遍,每次描完后,白底亮堂,红字醒目,涣然一新,真有新学期新气象的感觉,我也很有成就感。

    从校门往里望去,成排成栋的教室虽然还在,但门窗已是破烂不堪,校园内杂草丛生,杂物乱散,曾经窗明几净的教室已是“灰头土脸”,曾经被孩子们每天打扫的一尘不染的红砖地面已高低不平,虚土覆满,曾经成排的杨树虽然粗壮,但枯枝不少,曾经长方体状的低矮榆树墙已肆意的长成了虽然高大但很不成型的榆树,曾经被修剪的圆圆的丁香灌木丛只留下了浇水池,曾经校园一道美丽风景(橱窗)已不复存在,校园里曾经最靓的花池也没有了鲜花,只有裸露的黄土和部分杂草......


虽然来之前想像的也可能是这个样子,但当真正的看到如今萧条冷落的校园,我急不可待想遇见美丽过去的心情瞬间变得暗然神伤,久久发呆,已上高中的大囡儿可能也体察到了我的心情,感觉到她站立在我身旁静默不语,但小囡儿凑到我跟前,问我为什么突然不说话了,显然她不知我的心理瞬间滑过了许多片断,告诉她这个地方和我的关系后,她也只是表情新奇了一下,似懂非懂的雀跃跑开,孩子还小,不理解重回故地的心情,更不懂乡愁是什么。

我曾经在此工作了五个年头,从事初中教育教学工作,那时学校有50多位老师,600多名学生,属于当地农村中学规模比较大的,而且有一支非常上进的老师队伍,还有一帮像我这样的师范毕业生,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老师,对待工作都一丝不苟,负责上进,共同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维护着学校的声誉。我们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更不敢懈怠,都想做出成绩给学校看、给外人看。

记得那时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和活动,学校仅家住学校的邹老师家有一台电视,由于地理位置僻,信号不太好,也不经常放,所以晚上的时间,我们住校的年轻老师们都在查阅资料,看书写字,认真备课,都想第二天精彩地站在讲台上,把准备充分、内容丰富的课带给孩子们,为孩子们讲授他们不知道的知识,我们也独自享受着教书带给我们的快乐,课后也在不时与其他老师分享心得、交流经验,以期提高。

 

学校老校长虽年近花甲,但对工作非常严谨,不知疲倦地奉献,是人们公认的老黄牛,他奖罚分明,对人严厉但也有温情,学校各项工作井然在序。那时学校在校墙外还有100多亩校田,有自办的养猪厂、蘑菇大棚种植基地,校办产业红红火火,经营收入有效地为学校弥补了经费上的不足,所以学校综合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和肯定。

 

工作三年后,我被学区任命为团委书记,除了代课,还负责团队工作,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乐此不疲,积极组织着各种学生活动,成立学生会,建立起了校园广播站,天天组织小播音员播出学生们自己撰写的稿子,带领学生干部进行班级评比,组织歌咏、书画、演讲、班团队会等活动,各种赛事经常进行,思政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活动中,与教学活动相得宜彰,本人也多次被教育局评为优秀。每每看到孩子们高兴的参加着各种活动,享受着各种收获,德智体各方面得到锻炼,我也很满足,经常得意洋洋的享受着工作带来的愉悦。


虽然眼前一片萧条,但既然来了,按捺不住到校园里看看的想法,于是我搬来了数块垫脚石,垒到墙根,爬上了院墙,沿着墙顶慢慢地走了一圈,拿着手机不住拍照、录相,高处俯视着校园内的一切,回忆着每间房子当时的功能,找到了图书室、食堂、办公室、代课的班级,经常组织活动的团队活动室,回忆着工作时每间房屋里发生的不太清晰的事情。最后还是没忍住从高墙上跳到校园里。沿着一排排房子走动,随手推开了曾经的校长室、宿舍、会议室、教室、食堂等好多原来各个场所的门,虽都没有了往日的陈设,大部分都空空荡荡,但依然有记忆的片断不断跳入。

 

回忆是幸福的,温暖的,让我们沉浸当中,暂时忘记当下所有的琐事,忘记如今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忘记明日的工作。难忘的很多事情、很多场面一幕幕又涌进了脑海,逐步清晰了起来……

 

那时一起工作的年轻老师家住本乡的比较多,外乡分配到此工作的仅有我在内为数不多的几人,我离家较远,星期天很少回家,食堂停伙,所以吃饭成了问题,但经常被家住校园里热情好客的邹老师请到家里,吃着可口的饭菜,让我暂时忘记孤寂,“饭饱不想家”后的其余清静时光我都用在大量的阅读、练字和画画上。与我不约而同毕业分配的勇钢、小匈等本乡年轻老师经常约我到家玩儿,排解我星期天的孤单寂寞,让我也有了学校外更多的社交,虽然现在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我们都结为终生的朋友,还不时在沟通联系,偶尔也会聚一下叙叙那年恰逢教育“两基”达标验收,记得老师们下班后、星期天不休息,啃着干焙子加班工作整理资料,干了很长时间,没有人有怨言,都全身心投入工作,对于我更是欣喜,最起码星期天加班饭的问题解决了我工作的第四年,学校分配来一位从师院毕业的年轻美丽的姑娘,我们在工作中相互欣赏,彼此爱慕,产生了感情,她就是现在与我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共育两个孩子,而且都在健康的成长……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也进入中年人行列,后来几易工作单位,现在从事着基本与教育不沾边的工作。但教育的情结永远留在心间,现在常常梦回到校园,梦回到课堂,梦回到讲台,梦中回忆着或延续着校园中曾经的美好故事。但也常常莫名的梦到上课了我却迟到了,要么是进了教室发现没有备好课,那种惊恐和不安很多时候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惊醒知梦,又在感叹中微笑,思索岁月的变迁。

 

多少年来,我在工作中很少有迟到的现象,往往是早到单位很长时间,这都是在学校工作中养成的好习惯,因为学校比任何公职单位的作息时间都早,而且有规律。夏季孩子们早上6点50分就进行早煅练,我作为学校的团委书记,负责组织校园广播站早播工作,往往是6点半就已站到了校园;深冬时节,老师们都是天未亮就进入了教室指导孩子们晨读,一节课后,天才亮了;住校生要上夜自习,辅导的老师们都是9点后才能回家。工作中看到太多迟到的现象,但当过老师的人真的不迟到,因为他们都懂得,老师迟到如果遇上有课,那就是事故,因为有一教室孩子们在翘首期盼着老师的到来。

 

教师的工作真的很平凡,但真的很懂奉献,而且都默默地在奉献着,但他们也精打细算,眼里揉不进沙子,对孩子们在作业和行为中的任何错误都不放过,都要想法设法的去指出纠正,而且不厌其烦。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急、生气、上火、辛苦,唯有老师们每天为别人家的孩子着急、生气、上火、辛苦,所以现在看到社会上一些人指责老师,我非常反感,不便说的时候都会嗤之以鼻,他们真的不理解可爱的老师们,不理解为什么唯有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数年后我也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教师队伍,调到了政府机关工作,但真正发自肺腑崇拜老师。如今面对单位一些人怨天怨地、埋怨加班辛苦,或者无事还说风冷话,我常常以教师的负责精神和辛苦忘我工作说教,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如今人到中年,也常常思前想后,每当在工作中、生活中有不顺心的时候,总会想起我的教师生涯,想到众多的老师们的形象:起早贪黑,常态化的加班,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不计报酬,甘守清寂,反而都在快乐的工作,看到别人(学生)优秀,自己反而无比的高兴。

 

现实中,故地又能回去几次?人生又怎能回到过去。世事在变迁,时代在发展,留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能激起奋进的斗志,感谢伟大的时代给予我们的一切。

 

已近中午,空荡荡的校园里只有我一个人在信步漫游,久久不肯离去,停在过去的回忆当中不可自拔,无耐在孩子们的多次催促声中才翻墙跳出了校园。


责任编辑:郭娇
0

相关报道

1.jpg

【土文画】阎锡山的萨县新农试验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水旱灾害频发,导致大量农民破产,乡村破败不堪,引发许多知识分子...